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5级校友曾吾德,现在广州市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工作,担任内一科主任,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1990年至2013年,我在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获得“吉安市科学进步三等奖”。2003年6月,在抗击非典期间,我荣获“江西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吉安市政府授予二等功。2006年,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的事迹。2021年,获得“白云名医”荣誉称号。
我的人生座右铭就是“做个技术高超的好医生”。双腿残疾的我从小就深深体会到病患的痛苦并立志学医。1990年从山东滨州医学院毕业后,我在日记里写道:“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人间的天使。救死扶伤就是要用白求恩精神去扫除民间疾苦。”
为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患者服务,我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了解最新医疗信息,补充“新能量”。我先后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学习。每次业务考试考核总是名列前茅。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是我钻研业务技能的态度。阅读胸片是呼吸专业医师至关重要的第一课,为提高技术诊断率,只要一有空,我就往放射科、CT室跑,向专业人士学习阅片技能,探讨阅片技巧,提高阅片水平。
突破传统治疗哮喘疾病的方法,是我长期攻坚的难题之一。一位小女孩患严重哮喘,不但耽误了功课,而且1至3年级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经人介绍,小女孩的父亲将信将疑地找到了我。好在,在我的精心治疗下,一年后,孩子痊愈,不但能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且饭量也增大了,脸色也比以前红润了。目前,许多经我治疗的哮喘病人,避免了反复发作住院治疗现象,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医生,要把解决病人的病痛放在第一位。自己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或者受一点委屈,那是其次的。”。因为曾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致残,走路都困难,但各个科室要上呼吸机,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是随叫随到。宁愿自己多走路,也不愿哮喘病人多爬一层楼。也得到了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肯定。
对一些因疾病情绪十分低落的患者,我会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正是由于我耐心细致的关怀,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一些病人一入院直接点名要我主管;不少病人病情发作,情况危险时,家属也点名要我抢救,对此,我总是热情应诺。科里来了危重病人,不管是否值夜班,我都会实行夜间查房。我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抢救病人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对于我来说,病人的需求没有上、下班之分,抢救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有时抢救病人工作太晚了,为了不影响家人的正常休息,我只好与值班医生挤在一张床上休息。为此,有人打趣我说,我有两个家,一个是宿舍,一个是医院。
由于信息不通畅,不少医院医生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按传统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心情十分焦急,作为一名呼吸道专业医生,一种社会责任感迫使我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我一边花费大量时间和不少资金制作光盘进行广泛社会宣传,一边主动联系其我兄弟市医院和县、乡医院的医生共同创建“哮喘之家”,定期把哮喘患者组织起来,传授相关治疗常识,同时让患者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哮喘患者得到新的规范化治疗。目前,已有70位哮喘患者与我建立了长期治疗关系,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行医16年,我没有和病人发生过一次争吵,没有受到一次投诉。我用真诚与挚爱对待每一位患者。
2003年的春夏之交,全国非典疫情进入了严峻时期,不少人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面对疫情,我主动请缨,要求上一线。于是,我有了许多“第一”:第一个上发热门诊,第一个上发热病房,接诊第一例发热病人……。
5月13日,江西省首例“非典”患者聂春兰病情加重,情况危险,省专家组决定让我担任上呼吸机治疗的任务。面对生死考验,我毫不退缩。5月14日,我来到了“非典”患者聂春兰的病房。我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为患者成功装上了呼吸机,直至人机适应,患者呼吸通畅,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我全身已湿透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典患者终于痊愈出院,实现了“零死亡、零感染、零扩散”的工作目标,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因而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被吉安市政府授予二等功。
他人称我为抗“非典”英雄,但我从不居功自傲,我仍是一名普通的老区医疗事业工作者。我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一名爱岗、敬业、仁爱的平凡医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