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成立于2023年10月,是学校强化“两优两特”办学格局、推动“大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由原特殊教育学院、康复医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整合组建而成。

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5年的临床医学二系,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肢体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2012年招收视力障碍学生,2018年招收听力障碍学生,填补了全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听障生教育的空白。自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以来,学校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与心理学融合发展,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给予残疾人学生康复治疗、辅具配置、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陆续开设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应用心理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假肢矫形工程等专业,探索形成了教育、康复、心理融合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了“医、理、工、教”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康”体系,推动了新医科教育模式的创新。目前,残疾人和康复高等教育是学校“两优两特”办学格局重要支撑,40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逐步构建了“残疾人人才培养”“服务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医教康”协同发展格局。

机构设置:学院下设办公室、教学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学习资源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听力与言语康复研究院;设有传统康复教研室、特殊教育教研室、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教研室、物理治疗教研室、作业治疗教研室、康复工程教研室、基础心理学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8个教研室。

学科专业:学院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视障)、口腔医学技术(听障)、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应用心理学等11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康复物理治疗、应用心理学等6个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专业、省教育厅批准开办的双学位教育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于2022年通过国际假肢矫形学会(ISPO)国际专业认证,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于2024年通过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P)5年期国际认证;康复治疗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别为中德、中俄合作办学专业,实现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突破

学院设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学方向)、医学技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方向)、应用心理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与奥托博克(中国)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双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辅助器具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2023年3月,获批工信部“智能康复辅具”方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实现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新突破。

教师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9人,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博士38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人,外聘教授8人,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现有长江学者1人,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神经肌骨损伤功能重建与智能康复),为学院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精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办学条件:学院坐落在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现有盲文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三维数字口腔实践教学平台、康复治疗虚拟仿真(VR)实训中心等5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学院是“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基地”“国家级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山东省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推广中心”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先后承担了国培计划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山东省听障视障人员普通话培训测试,山东省国家通用手语推广骨干人员培训,山东省国家助听器验配师、假肢装配工和矫形器装配工职业资格考试等项目。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文章1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牵头制定并发布实施残疾人居家康复团体标准2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

对外合作: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先后主办或承办“新时代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特殊教育年会等高水平会议、论坛20余次。学院积极与美国杜肯大学、德国柏林健康与运动学院、俄罗斯特维尔国立大学、芬兰奥卢应用科技大学、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在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科研攻关、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探索残疾人和康复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体系,科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医学教育”“特殊教育”和“康复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为不同群体残健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方位支持。截止到目前,已培养近1300名优秀残疾毕业生,涌现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席思川,全国自强模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博士生导师、亚洲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顶尖呼吸睡眠专家韩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吾德,西湖大学博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郑厚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残运会金牌获得者陈玉娇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康复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