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松
大家好大家好,我是马小松,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2004级的校友,现就职业于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维权处。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在校期间担任过班长,学生会主席,见习队、实习队队长。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自强模范”、滨州医学院“感动滨医”十大人物等荣誉。参加工作后,于2021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虽身有残疾,我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虽然历经无数苦难,但我仍然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在别人面前,我会永远展现自信、乐观,被大家称为“阳光男孩”;在同学们眼中,他们都戏称我为“马叔叔”;作为主要学生干部,老师和同学们都笑称我为“马主任”,而我把“仁者、智者、勇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用坚韧的行动铸就自己的强者品格。
出生于农村的我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灿烂的童年,但在两岁多时,命运与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庸医无知,我的右腿落下了残疾,自此父母走上了为了我寻医问药的艰难道路。从小的苦难经历让我学到了农村孩子的朴实、善良,学到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深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才能改变一切,于是我把这一切化作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上高中的时候,望着成绩优秀而为我辍学在家的妹妹,望着日益贫困的家,我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是父亲的一巴掌让我知道了后退就是失败、后退就是懦夫。这一巴掌更坚定了“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活得精彩”的信念;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4年9月,我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滨州医学院。
我上大学的学费是靠亲戚朋友接济和妇联救助才凑齐的,这样的逆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勤劳坚毅、忠厚爽直的品质。当独自一人带着大包小包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把在场的老师同学惊呆了,“你一个残疾学生怎么一个人来到了学校”,这是老师的第一句话。我笑着回答:“我不想让父母多花那份车费,我相信我自己能行的”。
进入滨州医学院读书,是我人生征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这所深得齐鲁医学文化浸润的学府里,我异常地努力和刻苦,在“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熏陶下,我恪守“仁心,妙术”的校训,主动吸纳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滨医精神,在知识的海洋里扬起了自强不息的风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我奋力拼搏,我在学习上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并自学了行政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曾三次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两次获得了文杰励志奖学金特等奖,在2008、2009年两次获得了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是同学们心中的贴心大哥。医学二系的同学身体都有残疾,个别同学生活很不方便。我为同学们服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虽然自己也是残疾人,但我依旧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班里有一个残疾比较重的同学,上楼需要人背,我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也是残疾人的我而言,背一个同学上楼的确是有些困难,竟有几次我和那个同学一起摔倒在楼梯上,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始终照顾着这位同学,没有丝毫怨言。
在06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的工作。我曾在凌晨去评估办送材料,曾在英语四级考试前一夜工作到凌晨两点,也曾和辅导员老师在办公室连续工作过两天两夜、又在深夜踩着厚厚的积雪回宿舍……最终,在滨州医学院德育评估工作中被授予“先进个人”。
在滨州校区临床实习中,我作为实习队长,很好的起到了实习医院、学校、学生的纽带作用,受到了实习老师、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于200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2008年,获得由省人事厅、省残联表彰的“山东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2013年,我正在滨州医学院读研究生,安徽省残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两名残疾人公务员,我义无反顾的从学校退学并参加了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从150余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职安徽省残联。
在工作中,遇到残疾人上访,我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给予妥善处置,对于家庭困难的上访残疾人,我给他们买过票、送过药、安排过住宿,经常拿出100、200的“小钱”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点实际问题。工作之余,我还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经常探访贫困残疾人家庭,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参与残疾人事业相关课题研究,2021年我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总是忙碌的,因为我总是怀着巨大的热枕去积极的面对世界。我最欣赏一句格言——没有热忱,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难以忍受的,我说,我会用热情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一路奋斗,一路欢歌,和大家一起迎接命运之神的新挑战。
曾吾德
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5级校友曾吾德,现在广州市白云区第三人民医院工作,担任内一科主任,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1990年至2013年,我在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获得“吉安市科学进步三等奖”。2003年6月,在抗击非典期间,我荣获“江西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吉安市政府授予二等功。2006年,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的事迹。2021年,获得“白云名医”荣誉称号。
我的人生座右铭就是“做个技术高超的好医生”。双腿残疾的我从小就深深体会到病患的痛苦并立志学医。1990年从山东滨州医学院毕业后,我在日记里写道:“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人间的天使。救死扶伤就是要用白求恩精神去扫除民间疾苦。”
为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患者服务,我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了解最新医疗信息,补充“新能量”。我先后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学习。每次业务考试考核总是名列前茅。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是我钻研业务技能的态度。阅读胸片是呼吸专业医师至关重要的第一课,为提高技术诊断率,只要一有空,我就往放射科、CT室跑,向专业人士学习阅片技能,探讨阅片技巧,提高阅片水平。
突破传统治疗哮喘疾病的方法,是我长期攻坚的难题之一。一位小女孩患严重哮喘,不但耽误了功课,而且1至3年级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经人介绍,小女孩的父亲将信将疑地找到了我。好在,在我的精心治疗下,一年后,孩子痊愈,不但能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且饭量也增大了,脸色也比以前红润了。目前,许多经我治疗的哮喘病人,避免了反复发作住院治疗现象,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医生,要把解决病人的病痛放在第一位。自己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或者受一点委屈,那是其次的。”。因为曾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致残,走路都困难,但各个科室要上呼吸机,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是随叫随到。宁愿自己多走路,也不愿哮喘病人多爬一层楼。也得到了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肯定。
对一些因疾病情绪十分低落的患者,我会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正是由于我耐心细致的关怀,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一些病人一入院直接点名要我主管;不少病人病情发作,情况危险时,家属也点名要我抢救,对此,我总是热情应诺。科里来了危重病人,不管是否值夜班,我都会实行夜间查房。我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抢救病人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对于我来说,病人的需求没有上、下班之分,抢救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有时抢救病人工作太晚了,为了不影响家人的正常休息,我只好与值班医生挤在一张床上休息。为此,有人打趣我说,我有两个家,一个是宿舍,一个是医院。
由于信息不通畅,不少医院医生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按传统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心情十分焦急,作为一名呼吸道专业医生,一种社会责任感迫使我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我一边花费大量时间和不少资金制作光盘进行广泛社会宣传,一边主动联系其我兄弟市医院和县、乡医院的医生共同创建“哮喘之家”,定期把哮喘患者组织起来,传授相关治疗常识,同时让患者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哮喘患者得到新的规范化治疗。目前,已有70位哮喘患者与我建立了长期治疗关系,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行医16年,我没有和病人发生过一次争吵,没有受到一次投诉。我用真诚与挚爱对待每一位患者。
2003年的春夏之交,全国非典疫情进入了严峻时期,不少人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面对疫情,我主动请缨,要求上一线。于是,我有了许多“第一”:第一个上发热门诊,第一个上发热病房,接诊第一例发热病人……。
5月13日,江西省首例“非典”患者聂春兰病情加重,情况危险,省专家组决定让我担任上呼吸机治疗的任务。面对生死考验,我毫不退缩。5月14日,我来到了“非典”患者聂春兰的病房。我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为患者成功装上了呼吸机,直至人机适应,患者呼吸通畅,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我全身已湿透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典患者终于痊愈出院,实现了“零死亡、零感染、零扩散”的工作目标,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因而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被吉安市政府授予二等功。
他人称我为抗“非典”英雄,但我从不居功自傲,我仍是一名普通的老区医疗事业工作者。我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一名爱岗、敬业、仁爱的平凡医生的职责。
席思川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5级校友席思川,现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接下来,很高兴能给大家分享我成长的故事。从滨医毕业以后,我先后取得了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肺癌发病机理研究,在Cancer Cell等癌症研究权威期刊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指导相关国际级课题20余项。对于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与孝作祥合作建成世界上第一例基因诱导下产生的鳞状肺癌动物模型,该模型对于阐明鳞状肺癌的发病机理、开展预防和治疗的研发具有革命意义。
1985年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生命中职业生涯的开始。因为这一年我被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录取,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生,一名能够从事人类最为崇高与神圣的职业,成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战士。不仅如此,我因从小罹患小儿脊髓灰质炎造成下肢肌肉萎缩,行动不便,从而几乎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渴望进取、盼望机会、追求平等与尊严的努力,终于在我忍受三次高考以高分过线而不得录取机会后,被滨州医学院,这座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创新魄力,最能敢为天下先的医学殿堂的精英所接受。终于,这一年,也就是再一次以高考成绩超过当时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的一年,我来到了滨医85二系。
199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同济医科大学呼吸病理学研究生。在著名呼吸病理学专家车东媛教授的指导下,主攻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方面基础研究。毕业以后我进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这所全国唯一的一流心血管研究所从事心肺血管病理的科研工作,参加了中国心肺血管病变的全国协作攻关计划,学有所用,我十分欣然的沉浸在这个我十分喜欢与投入的科研工作的氛围中。
1996年,香港大学生理系主任彭树勋教授对我在国内所做的研究论文及学术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盛情邀请我去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我成功申请到了香港大学博士奖学金交流资助,一并开始了我攻读以肿瘤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为课题的博士生活。香港三年多的时间内,我除了继续加强与构建香港大学与内地心肺血管的合作与交流计划外,完成了心肌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及心肌细胞生理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将神经内分泌受体的表达与调控扩展到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与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上来。总共完成了5篇学术论文,并在这期间相继发表在各种广为认可的国际学术期刊上。2000年,我提前取得了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一并得到的还有香港大学授予的杰出博士生学术研究奖。同时与香港大学的学术合作研究的交流机制得到了正式建立并正式运作起来。
2000年底,我以副研究员的身份来到美国匹斯堡大学从事癌症学术研究。在这座有2502年历史的学术殿堂内,给我提供了更大更广更新的学术交流层次。4年以后,我完成了16篇优秀学术论文,全部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领域的一流学术杂志上。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患来了丰厚的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速度、发表数量、发表杂志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这在美国的各方面同仁眼中都难以置信,但当我们随手打开计算机论文检索服务系统便很快得到了准确迅速的证实。这样的结果只能以自己的巨大的付出与努力去交换,我每当审视自己的过去总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没有当年滨医给予我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当年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提升,我便没有今日前进的基础与方向,亦没有向社会贡献的能力,更没有今天我的战场——癌症研究。
岁月不居,光阴如飞。自从2005年至今约二十载,我来到了美国癌症研究所,从事癌症发病机理中的一环:基因调控与表达的关系,进而更深入的进行后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这方面的进展将使人类对癌症的成因,乃至生物发育成长的基因功能及协调关系起到大幅的提升,人类的未来将更加受惠于发育基因方面的广泛探索。
我只是海外留学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学者,所做的努力与成绩同样也是沧海一粟,无可过誉。今天,应笔向国内母校汇报自己在美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情况。非常幸运的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勇于承担自己责任与义务,时刻都身怀奋斗进取的强烈意愿。十分希望以后的工作与努力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希望能以滴水之才,报母校之涌泉之恩,尽全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回馈社会、回报母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都会以自己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故乡而自豪。一个人无论他取得了什么成绩,皆源于母校给与他知识,技能,启蒙教育和各种机会。个人的努力奋斗是有限的,一个群体加上坚持不懈,则是无往而不胜的。路虽远,行且将至;山高险,攀必绝顶。
呜呼!天高地迥,感宇宙之无穷;归去来兮,识人生之短暂。望故土于日下,目滨医于云间。山高路险,不做失路之人;漂泊在外,不言他乡之客。胜地常在,盛世不远。
谢丽福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5级校友谢丽福。现为浙江省丽水市残疾人联合会一级调研员。曾担任过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医技党支部书记、党办副主任,浙江省丽水市残联副理事长、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等职务,并兼任浙江省残联主席团委员、丽水市残联肢残人协会主席。先后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第四届浙江省丽水市政协委员。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丽水市“医坛新秀”等称号。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成长的故事。
尽管拐杖下的路充满艰辛,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成长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在党的培养和社会的帮助下,我通过学习,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也以不懈的努力和真挚的爱心兢兢业业工作,无私奉献社会,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当地知名的风湿病专家。正如在滨州医学院毕业时,同学在我的纪念册上写的“愿你用拐杖敲响生命的最强音!”我这样去奋斗了,虽然蹒跚但是却非常坚定的步履走上了一条春暖花开阳光道。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当我刚到人世时就碰到灾难,父亲因为错案被下放农村劳动,母亲被下放到偏远的山村小学。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小山村里,我连续高烧了几天,后来我母亲就发现我不会站了。当冒着大雪来到县城医院,医生就一口判定了我终身的命运——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完全瘫痪。从此再不能用自己的双腿站立了!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在我幼儿时,母亲半夜里端详在床前,低低地哭泣。在我懂事后,母亲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故事。
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也和其它人一样想去读书,可从家到学校来回五里多泥泞的小路,对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我的小伙伴们自告奋勇地说:“我们天天背你去。”于是我在伙伴们小小的背上走向知识的殿堂。寒来暑往,我不懈的努力、顽强的奋斗,我终于取得了优秀成绩,但残疾好似神话中巫婆的咒语,再一次证明了它的残酷。1981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希望能跨入大学校门深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我的成绩还好,在全校高考中算是出类拔萃,可唯有我没能接到录取通知。我想和其它一些没考上的同学那样复习再考,老师惋惜地说:“别考了,你就是考满分,人家也不会要的。”在我面前,大学之门紧紧关着,但是,痛苦而不消沉,永远都记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参加了复习班,百般努力地复习迎考。经过四年的期待、努力、坚持、磨难,85年8月22日,一个值得我永生记忆的日子,一个电话从省招办到地、市招办,到我的这个小山村,告诉我已被山东滨州医学院录取了,我们全家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经过五年超过本科分数线而不能入学的煎熬,我终于踏上了齐鲁大地。
1990年夏天,带着为家乡人民服务的一腔热情和掌握的扎实本领,我如愿回到生养我的丽水。在残联和地、市领导的关心下,我被分配到市中医院。上班前原丽水地区残联林岳仁理事长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干,要为全区残疾人争口气。”多年来我也没有辜负理事长的殷切希望,用我艰辛、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称赞,无论在那里,我愿意都是满腔热情,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始终实践着心中的座右铭:积累成功。
到内科工作后,经历了很多困难,我才被医院派送到北京、上海等地深造, 参加了全国风湿病高研班 ,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防治讲习班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培训学习 ,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进修。在阅读大量医学著作和文献,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研究,我终于得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上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受到病人好评,成为医院年业务量最大的医师之一,连续几年成为业务增长最快的医生。由于我勤于笔耕, 近年发表论文10多篇,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开展的一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丽水市、莲都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丽水市首届医坛新秀。
我非常热爱社会工作,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先后在省、市、区残联中兼职多年,l995年参加了丽水市委(原丽水地委)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连续六年主持举办了“丽水市党、政领导和残疾人共进年夜饭”活动,市长、分管副市长、人大、政协以及残联领导和残疾人朋友共进年夜饭,已经成为丽水市的一个“传统”, 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我有幸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称号”。
2002年我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名代表参加了中国残联残疾人干部培训班学习,得到邓朴方等中残联领导的亲切接见和指导。2003 年参加了中国残疾人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接见。更有幸的是我的个人事迹被编入《丽水市初中乡土教材》和张海迪作序的《飞吧,鸽子》一书。我有今天的成绩,是在学校、党与政府的关心、培养和大家帮助下取得的,我会以全身心的努力回报这个社会!
刘根林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6级校友刘根林。下面,我将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现在是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的一名临床主任医师,同时也是所在科室的副主任。自滨医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10月,我参加了中﹑美﹑挪康复医学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用英文汇报了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随后,我又荣获了“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央国家直属机关优秀青年”、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优秀教师”等称号。
“我第一次看到你,扶拐走路,生活上都不方便,担心不能胜任工作。没想到经过一年的轮转实习,所有的科室都要求你去工作,真是意想不到。”这是一位中国康复中心的领导在一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座谈会上对我说的话。他的一席话,使我不禁回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我一周岁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左腿残疾,历经坎坷。1986年考取滨州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工作。开始,人事处安排我到心理康复科从事心理工作。同时分配来的总共有十三名大学生,除我之外都是健全人。为了尽快掌握康复理论和技术,一方面我利用在各科室轮转的有利机会向每一位专家讨教学习,另一方面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为了上台参加急诊手术,我使用膝关节固定矫形器练习行走,抛开拐杖以解放我的双手,完成各种手术操作,终于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常规手术的操作要领。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由于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优良表现,在轮转实习即将结束时,我曾经轮转过的所有科室,包括临床科室和康复科室,都邀请我去工作。由于多个科室都要求我去工作,我的分配安排出现了“困难”,最后领导表示由我自己决定到哪个科室工作。那一时刻,我真的很激动,很自豪。我觉得为母校争了光,也为残疾人争了一口气。
在工作期间,有一名叫曹忠的山西截肢患者,合并双下肢截瘫神经痛,常规用药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止痛手术。因患者长期住院已欠费,单位不同意再汇钱,手术前费用仍无着落,患者很着急。当时正是十二月份,天下着大雪。我坚持冒雪骑自行车到邮局为患者打电话,通过耐心向患者单位领导解释手术的必要性,终于说服患者单位领导同意解决患者手术费用问题。事后患者和家属非常感激,送来一百元钱,被我婉言谢绝。有的人对我说,向单位打电话要钱,这是病人自己的事,不是医生份内的事,不必去管。但我觉得,份内事和份外事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要是有利于病人,不管什么事都应该去做好。
为了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在国内知名康复专家汪家琮教授指导下,我对双下肢痉挛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艰苦细致的临床试验,我参与的“直肠电刺激治疗截瘫痉挛状态的研究”获得了成功,被授予北京市卫生局9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我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和治疗经验,通过进行总结,使之有益于更多的脊髓损伤患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2004年我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我一边工作一边上学,要兼顾工作和学习,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不能愧对母校的念头一直鞭策着我坚持完成学业,在2006年我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在业余时间我翻译了2万多字的英文医学资料,并在98年10月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康复医学研究会上担任翻译工作。在此期间我的工作表现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今年9月份,经首都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同意,我开始兼职担任首医康复系本科生的医学专业英语的授课工作。
我是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只是做了一些普通平凡的残疾人的工作,社会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96年我被评为中残联系统优秀党员、98年又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99年被收入《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大典》。
时光飞逝,转眼间,离开母校已有15年。在母校度过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值得我永远怀念。回想在母校的时时刻刻,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对母校的回忆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
我是一名幸运者,母校教给了我医学专业知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将我平等对待,使我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我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家人对我的工作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在我心中,对母校、对社会、对家人充满了感激。
韩芳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7级校友韩芳,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接下来,我很高兴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从滨医毕业以后,我先后取得了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睡眠呼吸障碍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及Sleep、Chest等国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 收录40余篇,并获得了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中华呼吸学会中国呼吸学者伟康奖等荣誉。现兼任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协会理事长。2003年被人事部、中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存在中枢控制功能的缺陷……”
我拖着那条残腿,在德国召开的世界第五届睡眠呼吸暂停学术大会上,自信地宣读着自己的论文,滔滔不绝地阐述着我的观点。
“棒极了!小伙子。我正式邀请你到凯斯西储大学留学,希望你能够到美国去深造。”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睡眠中心主任STROHL教授情不自禁地拥抱着我。
当年不到29岁的中国第一位睡眠呼吸医学临床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初出茅庐,就引起了世界顶级专家的重视。我说:“那一刻,感觉到一种扬眉吐气的酣畅。为祖国,为残疾人!”
1968年,我来到了这个让我饱尝苦难又给我带来荣耀的世界。
塔儿村,这个在山西省天镇县并不起眼的地方,却没少给我带来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在我不到一岁半的那年春天,万绿光顾大地的时候,厄运也在悄悄地光顾着我。
那次莫名其妙的高烧,使我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我的右腿从此再也没有了知觉。
泪水啊,像村中那条奔腾不息的南洋河,在我稚嫩的小脸上一个劲地流淌;命运呀,像家里那口暗无天日的地窑,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涂抹了一层黑暗。
然而,1987年的高考又给我带来了一次喜悦和苦恼:我以540分的高考成绩荣居全县榜首,却因为残疾不能报考我所心仪的师范大学。
消息不啻噩耗,本来就很自卑的我,当时的精神几乎快要崩溃了。就在我万般绝望之际,一直关心我疼爱我的班主任几经周折打探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山东滨州医学院有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二系!
尽管对医学毫无兴趣,但这个消息仍然让我兴奋不已。
我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带着那条让我历尽波折的残腿,走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
在这个集体里,我开始认识到社会活动的重要。从系学生会主席到院学生会副主席,从创办校刊、书画社到成立文学社,我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我在学校里开始活跃起来了,以前怕上街、怕见人、不敢与人说话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在这里,老师们的关心、同学们的友爱也让我的心灵世界始终充满阳光。
慢慢地,我开始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感到当初上滨州医学院是上天有意对我的恩赐。991年,就在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我决定报考研究生。在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教务处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以临床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内科临床硕博连读研究生。
1992年9月,我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陈尔璋教授,专攻睡眠呼吸障碍的研究工作。睡眠障碍,是前沿性的医学课题。这种病的发病人数很多,却大都不被人认识,但对病人及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连实验室都没有。
我开始读研的第二个月,导师就独具慧眼地把建立睡眠实验室的任务交给了我。那年的整个冬天,我就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我看到那些从国外进口久置未用的洋设备,既心疼又可惜。开始独立钻研、自行安装。饿了,啃口硬面包;渴了,喝口隔夜茶;困了,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就这样,到第二年春天,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睡眠实验室建立起来了。
现在,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在睡眠障碍这一领域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把中国人的睡眠健康研究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999年8月,我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基金及Mallinckrodt科研基金资助,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睡眠教育与研究中心工作。在美国学习期间,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世界一流的睡眠中心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拼命搞实验。不久,我便掌握了动物睡眠呼吸监测技术及动物呼吸调节功能的测定方法,发现了小鼠呼吸暂停的模型,并证实其发生与遗传基因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特别关注。
2001年8月,我拒绝了美国资助方的一再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怀着一个终身不移的坚定信念,毅然带着妻子和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回到了祖国。虽然我在国外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也许那里的条件对我的事业发展更有利。但作为一个祖国培养出来的医学界青年专家,祖国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的根在中国!
归国后的我,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副研究员,继续从事着呼吸系统疾病和睡眠障碍的诊疗及科研工作,在无创伤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及慢性呼吸衰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儿童发作性睡病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中心纷纷来信希望能与我合作。
2002年,我参与筹备了第二届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把中国睡眠呼吸障碍的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我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发作性睡病病例库,发现了不同于日本人报告的东方人发作性睡病基因。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大学211工程的基金资助,并被推荐给北京科技新星计划,并于2003年获得了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5年,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成为全球获得美国睡眠科学院临床睡眠医学奖学金的六个学者之一,赴美国最好的睡眠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月。在2005年十月份,又获得在德国召开的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学术大会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很有幸,我在世界睡眠医学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已经是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协会理事长,中华呼吸学会睡眠学组委员兼秘书,Sleep and Breathing杂志编委。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母校的培养和教导!
我是一个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在我的风雨人生中,在我孜孜以求的医学领域里,一步一步地从贫困山村走向了世界。我现在不只是在为自己争气、为残疾人争气,我是在为一个民族争光,我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气节。
马永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92级校友马永,在2000年,我创建了山东第一个残疾人网站“山东残疾人”,并作为礼物献给了母校。中央电视台、《山东画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我非常热爱戏剧创作,先后出版了《山东梆子研究》、《新时期山东戏剧发展概要》等多部专著,其中,《山东梆子研究》专著在2012年获得了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理论研究三等奖。虽然我在滨医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我的人生依然很精彩,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残疾,带给我的痛苦是巨大的,但积极向上的天性和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让我没有一天不在努力,希望能够溶入主流社会。可是,残疾人要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面前总好象有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直到有一天,当完全靠自学掌握一定电脑知识的我,通过一根电话线,接通网络世界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找到了长久希冀的平等的感觉!互联网,也许可以真正消除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差别,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
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动。资金、设备、技术……不知尚在何方;有的只是与我相识相知十几年的张海迪大姐的鼓励和支持,还有残疾人朋友的期待……于是我用满腔热情,用微薄收入,在一台用二手配件自己动手组装的赛扬333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我的事业除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种执着的精神,一股强烈的激情,起码在五年时间里,还没有看到更多物的痕迹。尽管我一再强调,希望这篇文章以一种明亮的调子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还是不禁怀有悲壮的情绪。
但事实上,完全靠精神的力量,是难以把确确实实有着物质属性的网站办好的。
时任山东省残联副理事长周克明,了解到我自费创建维护网站的困难,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300元钱资助网站,并且一再嘱咐我:为残疾人做事靠的是一颗真心,靠的是持久的热情。“我希望‘新残疾人观’能够在你的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矢志求学,让我备尝艰辛。当我把读大学的目标定在中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系——滨州医学院二系的时候,我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我对文科比较擅长,有多篇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励,这个成绩足可以获得保送大学中文系的资格,但医学院只招收理科学生,我毅然弃文从理。
一直关注我成长、给我支持鼓励的海迪大姐为了我的前途开始了奔波。她向时任山东省文教副省长的宋法棠同志求助。宋省长深深理解了一个残疾人的心,理解了残疾人的需要。省长伸出了援助的手,特批我进入滨州医学院学习。
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让我的大学生活获得了丰收。但我也非常清楚毕业后面对社会意味着什么,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遇到的困难还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个人的遭遇让我想到的是更多残疾人的痛苦,为社会做些事是我长久以来的理想,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残疾人做一个网站的想法确立了。
海迪大姐对我说:命运改变了你,现在到了你改变命运的时候了。你能为社会做些事,这也是我的愿望。从建设网站的设想提出,海迪大姐就给予了最大的关注,电话长谈,E-mail不断,从网站的名称,内容的设置,服务的开展,到每一个细节……大姐赞许着我的想法,奉献着她的智慧。在山东残疾人网站里,海迪大姐与我的心一齐跳动!
我的人生历程中曾经的痛苦,都被那张真诚的笑脸掩盖得不露痕迹,在网上更是这样。真诚与真诚相对,许多人往往第一次给网站留言或发E-mail,就使用真实姓名,留下详细准确的地址。残疾人网友和健全人网友在这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真诚,“我们需要真诚”。
我也曾经帮助一个因工伤致残的女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因为种种原因,女孩离家出走了。我不相信她会寻短见!不间断地在网上发帖子,到各个网站上留言,到聊天室里寻找……“一个人的胸襟可以容得下天地,我理解你需要出去走一走,但请与家人,与朋友,与我,保持联系……”终于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已经回家了,谢谢你,让我明白了很多……”
我也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数不清的残疾人求医问药,我曾经帮助一个残疾人在全国范围内查询康复整型手术的问题,最终推荐残疾人到自己的母校——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了手术。这个残疾人现在已经成功创业,他对我说:“谢谢你,大哥,你是我往前走的`桥`!”
我也珍藏着黑龙江、辽宁残疾人朋友寄来的信件;浙江、云南残疾人朋友寄来的贺卡;福建残联的朋友寄来的书籍、刊物;新疆残疾人朋友寄来的维族花帽;更有山东各地残疾人的求助信、祝贺信、支持信……一位趴在床上进行书画创作的残疾姑娘寄来自己的作品,并且说:“我也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
“济南志愿者助残网”每天的访问量都在几百人次,网络正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走向成熟。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济南电视台和《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英国BBC等几十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和专访,我很幸运,我的精神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感召力,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证明,一种推动!
我为我创建的事业骄傲着,我是残疾人,我也是志愿者,残疾人需要的,我做了。
我和我的网站,永远因为旺盛的“人气”而存在!
郑厚峰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1999级校友郑厚峰,现为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接下来,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的人生经历。从滨医毕业以后,我于2010年获得了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搜寻等遗传学研究。2015年,我入选了第十一批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专家,在Nature、BMJ、Nat Genet等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5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先后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美国骨矿物质协会青年研究奖,欧洲钙化组织协会青年科学家奖,麦吉尔大学青年研究奖等荣誉。
1999年,我以高出江西省本科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报考了国内一所知名的医科大学,可就在提档时,被告知因身体原因不能录取,经过多方奔走,9月份,我终于踏入了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的大门。从入学滨医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五个年头了,在这二十五年里,我经历了不一样的生活,得到了不一样的收获。知识储备从无到有,足迹从中国到北美。从腼腆孩童变成青年师哥,从青涩大学生到中组部“千人计划”教授。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从滨医开始。1999年9月,经过18个小时火车的摇晃和3个小时汽车的颠簸,带着几分委屈和不服气,我来到了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我还记得从车站接我们去学校的是一辆货车。为什么委屈和不服气?其实是因为我的高考分数高出另一所知名医科大学的分数线50多分,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被录取,来到了滨医。
在滨医的五年,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五年,更是我心智逐渐成熟的五年。初入二系,心理上的关卡时时萦绕着我,但是,入学第一天,系里就组织学习“往届毕业生寄语在校生”这本小册子,并多次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活动,消除了我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我逐步从心理上转变了观念,在行动上努力向前。大学期间,我多次获得奖学金和学习标兵。在滨医的五年,46位同学团结在一起,获得了一项一项的荣誉。我们班最终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有6名同学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99级二系的学习氛围和斗志让我受益匪浅。
2004年.我经历了第一次考研失利,但是在当时的辅导员刘志敏老师的帮助下,我在滨医校园里又住了半年,全职复习考研,终于考取了安徽医科大学的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刘志敏老师是我这五年中第一个需要感恩的人。”“到现在,我还时常与刘老师联系,他是一个儒雅、有内涵、有行动力的人,他给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在滨医的五年,我从一个特立独行的问题少年变成了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奋斗独立的大学毕业生。”
在研究生期间,我师从原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学军教授。张教授是我第二个需要感恩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找准方向、追求成功。2007年,我被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我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篇,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篇。以此为基础,我很快顺利的申请到了去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2010年以后,我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基因组研究所的两位老师推荐下,来到了全球排名17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我申请并主持了一项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并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教授们合作,开展了国际上最大的全基因组二代测序项目。2014年,我受聘于杭州师范大学,任衰老研究所教授,当时是杭州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2月,我入选了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现在,我是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独立实验室的负责人。
在谈及滨州医学院残疾人医学高等教育即将创立40周年时,我非常激动。我现在非常想和母校联合做一些研究,我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有着滨医的元素,他和我的生命一样重要,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也非常想去参加这次盛会。在谈及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的前景时,我非常高兴,毕业后我曾经多次去过滨医,我亲眼目睹了从医学二系到特教学院,再到特康学院的发展,现在的滨州医学院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滨州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特康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学校制定的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
张开通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1988级校友张开通,现在是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急诊科主任。在校期间,我连续三年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优秀学生”荣誉称号,2001年,我获得了司法部颁发的律师资格证书,并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办授予的“江苏好人”称号、连云港市妇幼集团首届“感动妇幼集团人物”、连云港市首届医师节“最美港城医师”和妇保院、市卫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接下来,我很高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我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右下肢留下残疾,但始终怀着“翅膀虽伤,心永飞翔”的信念,自强不息,书写着一个医生“仁心妙术”的宗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为民服务的使命!
我的童年因残疾没有同龄人那么自由自在,我常扪心自问。“人生起点输了,这一辈子真的就要窝窝囊囊趴在农村吗?”
我无法忘记初中时代父母一次次冒雨推着农用车送我去上学的情景,那一路的雨水和泪水激荡着我的内心,与此同时,张海迪的故事也深深地冲击着我,我的心中逐渐坚定起“要自立、要自强、要飞翔”的梦想。
黄河之滨,面对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我立志要做一名百姓爱戴的好医生!1988年,我来到了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开始临床专业的学习,多年来,我始终牢记黄河之滨的誓言,孜孜不倦钻研医术,穿梭在图书馆、阅览室。30多年来,我做的笔记本近百本,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不仅自学了中医课程,还获得了国家律师资格证书。
那年初冬的一天中午,我在值班时发现一老人搀着孩子在诊室外面徘徊,寻问后才得知这位东海农村老奶奶是带着患有肺炎的3岁孙女来我院就诊,孩子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他人,祖孙俩相依为命。手里仅有150多元。悲惨的身世,特别是小女孩求助的眼睛让我不能平静。我下定决心要竭尽全力帮助这对祖孙俩,于是安慰道:“老奶奶,我会尽力帮您孙女治疗的,钱不够我先垫上,尽管放心!”经过一周左右,小女孩被治愈了,天真灿烂的笑容就像含苞欲放的花开在我的心中。此后的每年,老奶奶都会把家中又大又甜的地瓜,擦干净。用她最朴实的方式感谢我。
2012年的夏天,一位德国华侨一家三口回国旅游顺便走访连云港的朋友,谁知他的6岁儿子因高热不退住院了,5天依然持续不退,他们万分焦急,若推迟回去,国际签证就超期,怎么办?我仔细研究病情,决定以中医的针刺放血配合中药内服双管齐下凉血清热法治疗。果然高热缓缓退去,未再反弹。他们如期返回德国。之后,他们专门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感谢你,我为祖国有你这样的高明医生而幸福与自豪,欢迎你来德国旅游!”后来他又特别委托连云港的朋友宴请我,我拒绝了,只收下锦旗。
2013年元旦前夕,我正在值夜班,天骤然下雪,突然收到一位陌生家长的短信:“主任,天寒地滑,出门慢行,明日尚有大雪,请一定注意防寒保暖——位小朋友的妈妈。”写这封短信的人是谁呢,原来,2010年的那场雪,我的伤腿摔成骨折,在家休养近3个月,这位小朋友生病后反复治疗多次未愈,父母在焦急万分情况下辗转找到了我的家。我的爱人本想委婉拒绝,但被我制止,我忍着身体的不便,制定诊疗方案,通过一个月的调理,孩子病情未再发作,家人感激不尽。
时隔三年,又下雪了,这封温暖的短信,仿佛一股暖流涌入我的身体,忘却了寒冷,更有激情投入工作。
曾经有过来自甘肃岷县的藏族母女俩落难港城,我及时向院部汇报减免医疗费用,并与急诊团队一起开展爱心捐赠,《苍梧晚报》以“患难母女俩,港城遇真情”为标题进行报道,更忘不了藏族同胞含泪用藏文在笔记本上写下——你们是好人,一生平安!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始终践行先进性,谱写爱民情怀,展现爱岗敬业风采。
作为支部书记,我严格要求自己,与支委班子一起,紧紧围绕患者切身利益,开创了二支部特色活动,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作为科主任,我用人性化科学管理手段,开创科室文化建设,打造了“急诊无小事,细节定成败”的急诊理念,并创作“白衣战士不言悔”的急诊团队之歌。急诊团队先后被评为“人民满意窗口”、“巾帼文明示范岗”。
“翅膀虽伤,心永飞翔”。是啊,命运就握在自己手中,做人要争一口气,为医但求一片真,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总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