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厚峰事迹材料

来源: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发布时间:2024-11-26浏览次数:11

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1999级校友郑厚峰,现为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接下来,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的人生经历。从滨医毕业以后,我于2010年获得了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搜寻等遗传学研究。2015年,我入选了第十一批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专家,在Nature、BMJ、Nat Genet等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5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先后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美国骨矿物质协会青年研究奖,欧洲钙化组织协会青年科学家奖,麦吉尔大学青年研究奖等荣誉。

1999年,我以高出江西省本科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报考了国内一所知名的医科大学,可就在提档时,被告知因身体原因不能录取,经过多方奔走,9月份,我终于踏入了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的大门。从入学滨医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五个年头了,在这二十五年里,我经历了不一样的生活,得到了不一样的收获。知识储备从无到有,足迹从中国到北美。从腼腆孩童变成青年师哥,从青涩大学生到中组部“千人计划”教授。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从滨医开始。1999年9月,经过18个小时火车的摇晃和3个小时汽车的颠簸,带着几分委屈和不服气,我来到了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我还记得从车站接我们去学校的是一辆货车。为什么委屈和不服气?其实是因为我的高考分数高出另一所知名医科大学的分数线50多分,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被录取,来到了滨医。

在滨医的五年,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五年,更是我心智逐渐成熟的五年。初入二系,心理上的关卡时时萦绕着我,但是,入学第一天,系里就组织学习“往届毕业生寄语在校生”这本小册子,并多次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活动,消除了我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我逐步从心理上转变了观念,在行动上努力向前。大学期间,我多次获得奖学金和学习标兵。在滨医的五年,46位同学团结在一起,获得了一项一项的荣誉。我们班最终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有6名同学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99级二系的学习氛围和斗志让我受益匪浅。

2004年.我经历了第一次考研失利,但是在当时的辅导员刘志敏老师的帮助下,我在滨医校园里又住了半年,全职复习考研,终于考取了安徽医科大学的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刘志敏老师是我这五年中第一个需要感恩的人。”“到现在,我还时常与刘老师联系,他是一个儒雅、有内涵、有行动力的人,他给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在滨医的五年,我从一个特立独行的问题少年变成了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奋斗独立的大学毕业生。”

在研究生期间,我师从原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学军教授。张教授是我第二个需要感恩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找准方向、追求成功。2007年,我被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我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篇,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篇。以此为基础,我很快顺利的申请到了去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2010年以后,我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基因组研究所的两位老师推荐下,来到了全球排名17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我申请并主持了一项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并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教授们合作,开展了国际上最大的全基因组二代测序项目。2014年,我受聘于杭州师范大学,任衰老研究所教授,当时是杭州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2月,我入选了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现在,我是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独立实验室的负责人。

在谈及滨州医学院残疾人医学高等教育即将创立40周年时,我非常激动。我现在非常想和母校联合做一些研究,我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有着滨医的元素,他和我的生命一样重要,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也非常想去参加这次盛会。在谈及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的前景时,我非常高兴,毕业后我曾经多次去过滨医,我亲眼目睹了从医学二系到特教学院,再到特康学院的发展,现在的滨州医学院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滨州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特康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学校制定的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