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5级校友席思川,现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接下来,很高兴能给大家分享我成长的故事。从滨医毕业以后,我先后取得了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肺癌发病机理研究,在Cancer Cell等癌症研究权威期刊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指导相关国际级课题20余项。对于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与孝作祥合作建成世界上第一例基因诱导下产生的鳞状肺癌动物模型,该模型对于阐明鳞状肺癌的发病机理、开展预防和治疗的研发具有革命意义。
1985年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生命中职业生涯的开始。因为这一年我被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录取,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生,一名能够从事人类最为崇高与神圣的职业,成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战士。不仅如此,我因从小罹患小儿脊髓灰质炎造成下肢肌肉萎缩,行动不便,从而几乎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渴望进取、盼望机会、追求平等与尊严的努力,终于在我忍受三次高考以高分过线而不得录取机会后,被滨州医学院,这座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创新魄力,最能敢为天下先的医学殿堂的精英所接受。终于,这一年,也就是再一次以高考成绩超过当时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的一年,我来到了滨医85二系。
199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同济医科大学呼吸病理学研究生。在著名呼吸病理学专家车东媛教授的指导下,主攻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方面基础研究。毕业以后我进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这所全国唯一的一流心血管研究所从事心肺血管病理的科研工作,参加了中国心肺血管病变的全国协作攻关计划,学有所用,我十分欣然的沉浸在这个我十分喜欢与投入的科研工作的氛围中。
1996年,香港大学生理系主任彭树勋教授对我在国内所做的研究论文及学术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盛情邀请我去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我成功申请到了香港大学博士奖学金交流资助,一并开始了我攻读以肿瘤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为课题的博士生活。香港三年多的时间内,我除了继续加强与构建香港大学与内地心肺血管的合作与交流计划外,完成了心肌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及心肌细胞生理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将神经内分泌受体的表达与调控扩展到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与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上来。总共完成了5篇学术论文,并在这期间相继发表在各种广为认可的国际学术期刊上。2000年,我提前取得了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一并得到的还有香港大学授予的杰出博士生学术研究奖。同时与香港大学的学术合作研究的交流机制得到了正式建立并正式运作起来。
2000年底,我以副研究员的身份来到美国匹斯堡大学从事癌症学术研究。在这座有2502年历史的学术殿堂内,给我提供了更大更广更新的学术交流层次。4年以后,我完成了16篇优秀学术论文,全部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领域的一流学术杂志上。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患来了丰厚的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速度、发表数量、发表杂志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这在美国的各方面同仁眼中都难以置信,但当我们随手打开计算机论文检索服务系统便很快得到了准确迅速的证实。这样的结果只能以自己的巨大的付出与努力去交换,我每当审视自己的过去总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没有当年滨医给予我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当年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提升,我便没有今日前进的基础与方向,亦没有向社会贡献的能力,更没有今天我的战场——癌症研究。
岁月不居,光阴如飞。自从2005年至今约二十载,我来到了美国癌症研究所,从事癌症发病机理中的一环:基因调控与表达的关系,进而更深入的进行后基因调控功能的研究。这方面的进展将使人类对癌症的成因,乃至生物发育成长的基因功能及协调关系起到大幅的提升,人类的未来将更加受惠于发育基因方面的广泛探索。
我只是海外留学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学者,所做的努力与成绩同样也是沧海一粟,无可过誉。今天,应笔向国内母校汇报自己在美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情况。非常幸运的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勇于承担自己责任与义务,时刻都身怀奋斗进取的强烈意愿。十分希望以后的工作与努力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希望能以滴水之才,报母校之涌泉之恩,尽全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回馈社会、回报母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都会以自己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故乡而自豪。一个人无论他取得了什么成绩,皆源于母校给与他知识,技能,启蒙教育和各种机会。个人的努力奋斗是有限的,一个群体加上坚持不懈,则是无往而不胜的。路虽远,行且将至;山高险,攀必绝顶。
呜呼!天高地迥,感宇宙之无穷;归去来兮,识人生之短暂。望故土于日下,目滨医于云间。山高路险,不做失路之人;漂泊在外,不言他乡之客。胜地常在,盛世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