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86级校友刘根林。下面,我将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现在是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的一名临床主任医师,同时也是所在科室的副主任。自滨医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10月,我参加了中﹑美﹑挪康复医学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用英文汇报了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随后,我又荣获了“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央国家直属机关优秀青年”、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优秀教师”等称号。
“我第一次看到你,扶拐走路,生活上都不方便,担心不能胜任工作。没想到经过一年的轮转实习,所有的科室都要求你去工作,真是意想不到。”这是一位中国康复中心的领导在一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座谈会上对我说的话。他的一席话,使我不禁回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我一周岁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左腿残疾,历经坎坷。1986年考取滨州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工作。开始,人事处安排我到心理康复科从事心理工作。同时分配来的总共有十三名大学生,除我之外都是健全人。为了尽快掌握康复理论和技术,一方面我利用在各科室轮转的有利机会向每一位专家讨教学习,另一方面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为了上台参加急诊手术,我使用膝关节固定矫形器练习行走,抛开拐杖以解放我的双手,完成各种手术操作,终于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常规手术的操作要领。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由于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优良表现,在轮转实习即将结束时,我曾经轮转过的所有科室,包括临床科室和康复科室,都邀请我去工作。由于多个科室都要求我去工作,我的分配安排出现了“困难”,最后领导表示由我自己决定到哪个科室工作。那一时刻,我真的很激动,很自豪。我觉得为母校争了光,也为残疾人争了一口气。
在工作期间,有一名叫曹忠的山西截肢患者,合并双下肢截瘫神经痛,常规用药治疗无效,需要进行止痛手术。因患者长期住院已欠费,单位不同意再汇钱,手术前费用仍无着落,患者很着急。当时正是十二月份,天下着大雪。我坚持冒雪骑自行车到邮局为患者打电话,通过耐心向患者单位领导解释手术的必要性,终于说服患者单位领导同意解决患者手术费用问题。事后患者和家属非常感激,送来一百元钱,被我婉言谢绝。有的人对我说,向单位打电话要钱,这是病人自己的事,不是医生份内的事,不必去管。但我觉得,份内事和份外事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要是有利于病人,不管什么事都应该去做好。
为了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在国内知名康复专家汪家琮教授指导下,我对双下肢痉挛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艰苦细致的临床试验,我参与的“直肠电刺激治疗截瘫痉挛状态的研究”获得了成功,被授予北京市卫生局9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我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和治疗经验,通过进行总结,使之有益于更多的脊髓损伤患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2004年我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我一边工作一边上学,要兼顾工作和学习,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不能愧对母校的念头一直鞭策着我坚持完成学业,在2006年我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
在业余时间我翻译了2万多字的英文医学资料,并在98年10月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康复医学研究会上担任翻译工作。在此期间我的工作表现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今年9月份,经首都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同意,我开始兼职担任首医康复系本科生的医学专业英语的授课工作。
我是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只是做了一些普通平凡的残疾人的工作,社会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96年我被评为中残联系统优秀党员、98年又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99年被收入《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大典》。
时光飞逝,转眼间,离开母校已有15年。在母校度过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值得我永远怀念。回想在母校的时时刻刻,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对母校的回忆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
我是一名幸运者,母校教给了我医学专业知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将我平等对待,使我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我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家人对我的工作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在我心中,对母校、对社会、对家人充满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