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熙,中共党员,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2024届毕业生,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6团医院。
绿皮火车碾过三千里戈壁时,车窗外的地貌更迭像一部流动的史诗。从沃野平畴到飞沙走石,从现代医疗的精密仪器到基层诊所的斑驳药柜,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让我在医学实践的褶皱里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温度。
铁门关的晨光总是裹挟着沙粒。当我第三次在俯卧撑训练中栽倒在砂砾地上,掌心的血痕混着沙粒,突然读懂了“扎根西部”四个字的重量。二十天的综合培训像一台精密的锻造机,重塑着我对医者使命的认知。
新疆姑娘古丽努尔教我跳萨玛舞时,笑着说:“我们的葡萄架下,连风都带着甜味。”在胡杨林深处的义诊点,她帮我翻译哈萨克语问诊记录,阳光透过斑驳的枝桠,在病历本上投下细碎的金斑。这些跨越文化的交汇时刻,悄然编织着新的生命图谱。
团场医院的中医诊室里,老药师阿不力孜的铜药臼总在晨光中作响。我跟着他辨识晾晒的肉苁蓉,为关节疼痛的牧民施针艾灸。记得那个深秋的傍晚,牧民吾守尔大叔拄着拐杖颤巍巍走进诊室,布满老茧的手攥着我:“孩子,我又能放羊了!”窗外的胡杨正翻涌着金色的浪,药香与艾烟在暮色中缠绕成温暖的茧。
舞台成为我们另一个疗愈场域。四十余名志愿者在团场礼堂搭起简易舞台,《战地红缨》的红色幕布升起时,台下新疆孩童亮晶晶的眼睛里映着星火。我们带着演出队辗转部队、广场,在尘土飞扬的戈壁滩上,用歌舞为劳作的人们拂去疲惫。兵团前辈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在每一次谢幕的掌声中愈发清晰。
三月的沙尘暴突袭G315国道,400余辆货车滞留戈壁。团镇党委迅速集结“补给突击队”,我与志愿者们顶着飞沙走石,将500余份饮用水和馕饼送到司机手中。河南司机王师傅布满血丝的眼中泛起泪光:“水和食物都见底了,多亏你们!”当最后一辆货车在暮色中驶离,我口罩里的沙尘与掌心的温度,共同见证着 “兵地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寄语学弟学妹:戈壁滩上的每一粒沙都镌刻着故事。西部计划赐予的不仅是成长刻度,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医学长河的契机。这方热土教会我,真正的良医当如沙漠红柳——既深扎基层土壤,又仰望医学星空。愿更多年轻的星辰落进西部的夜空,让医学的光芒在每一寸需要的土地上生长,在时代的召唤中永恒闪耀。